默克尔访华 德总理默克尔就任以来第12次访华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19-09-06此外,德方也有意愿加强人文等领域交流,促进两国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有媒体置评,默克尔再次访问中国的大学,显示了她对年轻一代在促进中德关系方面所起作用的深刻理解,这可能是她作为德国总理留下的政治遗产之一。不少德国人期待,默克尔此行能为德国带去更多的中国经验、资本、人才和技术,推动两国合作更加多元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贸易是默克尔此访的最大目的和看点。一是国际层面,中美贸易摩擦、美欧贸易争端仍然悬而未决,同为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中德,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二是双边层面,中德贸易合作面临提质增速的需求,传统合作领域、合作项目遇到来自技术、行业变化方面的挑战,中德需要及时捕捉这些变化,尽快落实两国已经达成的诸如电动车、新能源、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合作。其次,早日签署中欧投资协定已成为欧方的一大关切,双方就此已谈判多年,相关条件逐渐成熟。默克尔此番可能会站在欧盟立场,向中方提出欧洲方面的期待和要求。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向前发展,或是此次双方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样一来,中欧之间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会在会谈中对德国和欧洲不断增加的投资审查表达关切。另外,默克尔曾在6月G20大阪峰会上表示,德方愿同中方探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双方可能会在此访中谈及相关话题。
多边主义再确认
默克尔上一次访华是在2018年5月。当时,特朗普政府祭出的“钢铝税”悬在欧洲头顶,美欧贸易磋商并无寸进。有外媒指出,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对抗路线,让默克尔原本常规的就职访问具有特别的意义,德国和中国突然站在了一起。一年后的今天,默克尔再次向东出发时,国际环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评论称,此次访问正值全球经济增长受到美国单边主义威胁、国际金融市场因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发动贸易争端而动荡之际。受到上述等因素影响,近段时间,德国经济呈现走软、衰退的趋势。德国央行指出,第三季度的增长数据可能表明,依赖出口的德国经济正陷入衰退。与此同时,令人欣喜的是,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近20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继续稳步增长。中国连续三年位列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不仅是向德国出口产品最多的国家,也是德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国。德国亚太商会常务董事弗里多林施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指出,“世界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许多经济体都面临困难……中国市场对德国越来越重要。德国代表们希望找到改善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途径。”德国各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和创新活力将为德国带来更多机遇。
专家认为,德国的经济问题增加了德方讨论经贸合作的必要性,但外部环境的延续和变化或许更值得关注。“一方面,美国对其主要贸易对象国(包括中国、欧盟)持续施压的整体态势并无改变;但另一方面,美国也存在一些新的动向,可能进行策略调整,比如在中欧之间做区分,拉拢欧洲向中方施压。”崔洪建指出,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日前访问欧洲时就提出一个新概念——重启美欧关系,这是否意味着美国会采取利诱的手段,说服欧洲国家转移“目标”?事实上,这种观点在欧洲存在一定的市场。
面对上述新局势,崔洪建指出,中德首先要把立足点放在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共识上。今年下半年是个节点,不少悬而未决的事务可能都会产生结果,包括美欧贸易谈判。在美国的现行政策下,如果大家各自为战、如果德国或欧洲的态度有所松动,它们将沦为单边主义的下一个受害者。因此,中德需要对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的立场进行再确认。郑春荣指出,德国和中国一样,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中德加强合作、寻找共同机遇、推动经济发展,对于维护世界秩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挡不住的彼此需要
就在默克尔访华之际,一些欧美智库、研究机构似乎有点坐不住。华盛顿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日前在网上发文质疑,德国软化对华立场?文章称,在柏林,政府中有一派认为应通过更广阔的战略角度看中国,另一派则不愿看到对华经贸关系受损。最近,后者似乎占据上风。有人担心,默克尔政府或许会因为经济原因软化对华立场,并防范不可靠的特朗普治下的美国。
有评论认为,这样的“杂音”不足为怪。默克尔去年访华时,就有外媒指出,她面临一道复杂的公式:中欧美三角关系,即面对华盛顿和北京这两个困难合作伙伴,欧洲如何保持平衡关系。
郑春荣指出,必须承认,中德关系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一些杂音,也存在一些与中德关系大局不相匹配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但这些想法不会轻易影响中德关系的大局。在全球经济和国际格局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下,这些杂音挡不住中德两国的彼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