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誓言 不变的初心 无悔的誓言不变的初心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23-03-14“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明确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为中国人凝神聚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峡大坝坝顶察看三峡工程和坝区周边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国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一桩桩民生“小事”,一次次成为改革聚焦的“大计”。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为子孙后代未来发展又一次高瞻远瞩的谋划。
…………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无我”既是习近平发自内心的声音,也是始终贯穿于他工作历程中的精神追求。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前排居中),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
1974年1月10日,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党委正式批准习近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后,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为人民服务,意味着把人民放在首位,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2014年,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到了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
“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村委会与干部群众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
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下5000年文明历史、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
回顾习近平的工作学习经历:陕北7年、清华大学4年、军委机关3年、正定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近1年……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都工作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地方干部都当过……这其中,他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人民始终是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他不变的初心。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曾评价说:“习近平是领袖。领袖就是给他的人民提供鼓舞和长期目标的人,就是为实现目标设计道路的人,这一角色得到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和中国人民的认可。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2022年10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承诺坚定。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誓言如山、初心如磐。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抓机遇、闯风浪,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扬帆远航、直抵光辉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