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乐清正常用水只能保障50余天 温州乐清正常用水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22-11-062021年年初,浙江经历过一波较为严重的旱情,全省降水偏少八成,约80%的陆域面积遭受干旱影响,宁波、台州和温州等多地供水紧张。当时,全省启动了备用水源、建立临时泵站、投运海水淡化工程、水厂应急修复、跨区域联合调度用水等多种应对办法。“这些措施用于应对一般旱情,甚至中等旱情都没问题。但一旦遇到像今年这种特大干旱,效果就很有限了。”前述水利专家说。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傅涛分析说,随着气候变化的锐度整体加大,供水保障成为新挑战。他认为,以前的调水只是空间调节,如南水北调、东水西调。未来还应把握时间维度上的调水,比如如何通过水库留住梅雨季节降水,解决不同季节降雨量不均衡的问题。
在吕娟看来,乐清市首先要做好水资源的综合性利用规划,因地制宜补充建设蓄水工程。其次要进一步挖掘水库供水能力,并规划建设全市水库联通工程,开展水库群联网联调,提升抗旱供水应急互济能力。此外,也可进一步推广海水淡化应用、强化旱情的早期预警预报机制等。
海水淡化已成为沿海城市应对缺水的主要方法之一。截至2018年末,中国已建成142座海水淡化工程项目,日产淡化水约120万立方米。2022年7月,发表在《水利经济》上的一篇研究指出,国内大部分海水淡化项目分布在天津、山东和河北等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北部沿海省市,通常为电力和钢铁等高耗水行业供水。民用淡化水项目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等地。
但想要实现高效的海水淡化并非易事,目前还存在入网困难、技术滞后、激励政策不匹配等问题。浙江省是国内海水淡化主要省份,2020年12月底开始,浙江舟山建成的30个海水淡化项目满负荷生产,目前淡水日产量达到32。6万吨。不过,由于输运管道较长,部分地势高、路途远的地区供水还存在困难。
“城市干旱通常滞后于气象干旱,干旱影响程度与水源地条件、城市性质、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吕娟认为,对于水源地以地下水为主、供水由多种水源组成的城市,即便发生一定程度气象干旱,对城市的影响相对较轻。但对于小型水库为主要水源地、供水来源较为单一的城市,有可能出现严重水荒。正常情况下就缺水的城市,遭遇干旱则是雪上加霜。有效避免或应对城市干旱缺水问题,需要在了解所在城市上述特点基础上,找出可能的风险点,并加以规避。
前述乐清市供水集团工作人员分析,在开源方面,当地已启用温州七都至乐清琯头村的应急引水管道项目和温州至乐清黄华码头的船运输水,前者每天可供水量约2万吨,后者用船运的方式批量调水,每天供水约8000吨。在节流方面,通过隔日供水措施,目前每天节省8。5万吨水。“将这些办法都用上,能将正常用水时间延长一倍多。”前述供水集团工作人员表示。
在吕娟看来,干旱的开始和结束很难预测,在没有提前预知、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被动应对是正常反应。
“一直都有应对的预案,但预案一般都用于应急,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还需要整体规划。”潘铁流分析说,再建新水库的主要难点还在于政策层面,这会涉及当地住户或农田的拆迁等问题,要将大规模的人和物全部迁出,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程。
吕娟分析说,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秋冬季节,各地水库里存了多少水、河道里有多少水,基本上都是明确的。对于城市应对秋冬旱情而言,她建议,要考虑工程蓄水状况及生产、生活等用水需求,开展倒排用水计划。同时,进一步对城市可能的水源摸底,根据水源情况及抗旱预案启动条件落实节限水措施。“想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合理调度水资源,首先需要摸清家底,搞清楚‘有多少水’‘该怎么调度’的问题。”
她还建议,要开展全国抗旱水源工程供水能力调查,对水源分布、水源类型、取水口、引提调水工程管网、供水能力及制度等进行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