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丹回应秦孔之争 孔丹回应秦孔之争详情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19-07-21凤凰网财经:那时,您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孔丹:我没有什么后悔。我觉得,我这一生可能都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可以说当时选择去中信、光大,还是从政,这可能是我回想起来,人生唯一的一次自己主动的选择。
凤凰网财经:您对光大这16年有什么遗憾吗?
孔丹:外界把我叫做“光大四朝元老”之一,之前有王光英董事长、邱晴董事长、朱小华董事长以及刘明康董事长。我对光大是有遗憾的,光大的发展不如人意,波折比较多,领导班子换得较多,不像中信的领导班子比较平稳地沿袭和过渡。
我处理过光大危机,光大信托投资公司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写照,在发展初期,由于需要资金,采用了高息揽存,扩张投资,导致资产质量不匹配,偿付能力不匹配,最终形成了重大的危机。
当时光大信托负责人是王亚克,他在短时间把光大信托投资规模从9个亿扩张到140亿,这些钱有的投入到了项目,有的放贷了,实际上是血本无归了。而这些资金实际上是通过高息揽存形成的债务,人民币年息22%至24%,美元年息12%,每年成本在25亿以上,偿付能力不匹配。同时,王亚克在做外汇交易时也出了问题,亏了8000万美金。这次危机惊动了中央,调整了光大的领导班子,邱晴因此被免职。90年代初,新任光大董事长朱小华带着我们一起去了北戴河做汇报。国务院召开办公会议,专门研究光大问题。李鹏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和钱其琛副总理等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由李鹏总理主持,镕基副总理在一边不断插话。当时几个副总理都非常着急,李岚清副总理说:“你们这里有外贸系统的钱,不得不还。”钱其琛副总理说:“我们外交系统本来就没几个钱,放在你那儿生点利息。结果搞成这样,你们得还。”
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常用的词就是:坐困愁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难以为继。最终确定的方案,除了少数还钱以外,基本都债转股。后来,方案中债转股部分遭到强烈抵制,我们又就做了妥协,延期还款。
孔丹谈“中信更名改制”:一开始朱镕基总理没有同意
凤凰网财经:2000年7月,您从光大调任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调任的背景是什么?
孔丹:当时,中央组织部部长找我谈话:“你调动一下,中信规模比光大规模要大。我们在五十多个机构做了调研,考虑你更适合这个职位。你和王军也比较熟悉,能更好地配合他的工作。这是中央的决定。”
不久之后,秦晓调到了招商局任董事长,执掌一方。秦晓的调动很正常,他在中信待了十几年,新岗位的空间更大。后来,我还曾和秦晓开玩笑,“从领导班子配对来看,你配合王军董事长5年,我配合了6年,比你还多1年。”
凤凰网财经:当时遇到过什么比较大的困难吗?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孔丹:当时,我们遇到一个情况,中信要不要发展综合金融。中信集团原来叫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我们要改名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希望把原来的金融性机构转为集团下属业务,包括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保险公司等。2003年,我们专门跟国务院做了报告,当时我陪着王军去给马凯副秘书长陈述,提出希望把中信变成一个金融控股公司概念来运营。
最终,镕基总理没有接受这个意见,他同意中信集团重组,但在中信集团成为金融机构问题上并没有松口。为什么?因为当时中国监管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如果成立一个金融控股公司,这与法规不合,现有的监管模式也不能匹配。中信集团本身不能做金融机构,不能从事金融业务,后来,我们就变成了控股公司的模式,这个模式一直持续到2014年在香港上市,基本维持这样的基本框架。
2003年的这个重大改革也得益于早期王军和秦晓所推动的战略布局。早期,王军和秦晓就开始缩短战线,把业务调整更集中,为后来金融和非金融业关系处理作了铺垫。在这次改制后,中信集团基本处理好了金融和非金融业的关系,形成金融和非金融相对均衡发展的局面。
很多金融集团公司可能曾想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最后,正路不走走了斜路,比如安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