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丹回应秦孔之争 孔丹回应秦孔之争详情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19-07-21我认为混业经营模式还需要探索,应审时度势,既要看到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的优势,也要看到它的风险。此前的几次金融性风险都和混业经营有关系,通过不同性质金融业务套利,脱离实业进行金融自我循环,资金出现层层套利。所以,这也成为了资管新规监管的重点。
孔丹谈中信证券上市:一开始就预测股价撑不住
凤凰网财经:2003年,中信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公开上市的证券公司。当时,上市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孔丹:当时证券公司面临共同的发展瓶颈,即怎么扩大物理网点,扩大客户群,以及拓展技术支撑。这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我觉得中信证券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领头羊,一个很重要的基点是率先成功上市。
我记得时任证监会主席是周小川。我直接跟他进行了沟通,希望中信证券能成为首例上市证券公司。后来,我记得在上海敲钟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就预测股价挺不住。我记得时值冬天,我跟时任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一起去敲钟。敲完以后,我就拉着大家去喝啤酒,不要管股价,要是盯着看,会伤心的,因为股价肯定撑不住。
凤凰网财经:为什么一开始就预测可能撑不住?
孔丹:因为当时,公众对中信证券这种形态比较陌生。我说中信证券和银行不一样,银行像蛙泳和自由泳,股价表现比较持续连贯,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因为银行业务一直在增长。中信证券像蝶泳,高一阵子、低一阵子。
后来我们引入中国人寿时,他们投了140亿元,因为当时中信证券业绩不好,价格非常低。我跟他们说,你们不要看我们眼前的趋势,不要只看这张纸,要看这个纸上的箭头指的方向,纸以外的空间。
其后中信证券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经过2015年的波折,目前,依然是中国证券业或者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老大。我想王军董事长,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他都会很欣慰。
凤凰网财经:2006年,正值中信银行改制上市的关键时期,王军先生卸任了中信集团董事长,交棒给您。当时,您的压力大吗?
孔丹:王军喜欢说,困难没有办法多,我也信奉这个道理,任何困难,你只要努力,天无绝人之路。
孔丹谈“中信银行上市”:我拿着81亿“成绩单”跟马凯交了卷
凤凰网财经:当时中信银行改制上市面临着哪些困难?
孔丹:中信银行改制上市是中信发展的关键节点,信托业整顿刚结束,银行业整顿开始了。当时,镕基总理为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剥离了14000亿不良资产,专门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中信银行和其它大型银行一样,由于风控管理薄弱、盲目扩张积累了大量问题。为顺应地方发展,曾承担了大量地方经济发展的融资功能,而很多地方不具备偿付能力,最终形成了大量坏账。
我记得,我跑到分行调研时鼓励分行负责人说实话,“不要怕业绩不好看,谁今天隐瞒不良资产越多,以后就会吃亏。我们要拨备核销,之后就不给指标了。”最后算下来,中信银行有超300亿的不良资产,当时的净资产只有50-60亿。如果报备核销200亿左右,我们就是一个负资产公司。当时国外有一种说法,中国整个银行业处于破产状态。
我配合王军推动中信银行消化不良资产和上市。2003年至2005年这三年,我们逐年注入资本金,但我们不能借钱只能向政府求助。
我配合王军同志找到了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请求政府批准中信集团发债。马凯同志说:“我们发改委是做项目的,只为项目批准发债券。”我说:“你可以把‘给中信银行补充资本金’当成一个项目。你放心,虽然目前资产状态不太好,但中信银行每年盈利五六十亿,所以,发债没有风险。”我在他家当面给他算了很多账,有一次算到三更半夜。
2003年,该方案由发改委报国务院批准。那年,我们发了100亿的债,2005年又发了90亿。这些资金拨到中信银行补充了资本金,核销了200多亿不良资产。